渤海,春潮涌動。3月6日,天津濱海高新區迎來躋身國家高新區33周年的日子。高光時刻,天津濱海高新區喜訊不斷:
TCL中環旗下項目上榜工業和信息化部智能光伏試點示范名單。
麒麟操作系統入藏國家博物館,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第一款國產操作系統。
邁達醫學研發團隊憑借眼科診療技術的先進代表性,榮獲首屆“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百億央企基金落地,助力天津濱海高新區首季開門紅。
中科曙光入選2023—2024中國算力服務企業綜合競爭力50強,連續10年蟬聯中國高性能計算機市場份額第一,在浸沒式液冷數據中心、10億億次超級系統等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接踵而至的,還有一份大禮——
近日,天津市政府批復同意將天津濱海高新區華苑科技園納入天開高教科創園“一核兩翼多點”空間發展布局。天開園將著力提高華苑科技園孵化轉化產業化承載能力,圍繞科創需求,盤活存量資源,新建優質載體,助力區域科創走廊加速建成。
麒麟軟件有限公司
天津濱海高新人再次肩負使命,踏上了開放對接、雙向賦能、聯動發展的新征程。
天津科貿一條街,便是天津濱海高新區出發的起點。
1988年7月,天津市政府決定成立“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將南開區的科貿一條街作為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起步區。經過兩年多的建設,1991年3月6日,高新區經國務院批準成為首批國家高新區。
“一條街”借此完成了一個國家高新區的蝶變。
“當時,高新區條件非常簡陋、艱苦。辦公沒有場地,靠借用臨時辦公地點辦公,行政沒有級別。直到1992 年6月,從市科委機關和直屬事業單位選配了12名工作人員,組建了局級行政管理機構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管委會,工作才開始步入正軌。”當年的親歷者告訴《中國高新區》記者。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天津濱海高新區自誕生之日起,就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中,一次次創新、一次次突破體制機制的藩籬,不斷激發打造特色園區和環渤海灣經濟圈產業高地的創新活力,高新區迎來第一輪建設、開發、投資的熱潮。
1994年,華苑產業區(今華苑科技園)啟動建設;2006年,科技部、天津市共建濱海科技園(今渤龍湖科技園)。2008年,渤龍湖綜合服務中心平地而起……一區多園,輪廓初現。
2009年可謂是高新區史冊上的一個記憶點:天津新技術產業園區更名為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當年,在這片12平方公里土地上,單位面積產值、每萬人擁有專利數位居全國前列。高新區在全國56家國家高新區中綜合經濟實力排名第七。”高新區有關人士介紹說。
前行的路上,天津濱海高新區再次迎來重大的轉折點——
2014年1月,規劃面積58平方公里的塘沽海洋高新區(今海洋科技園)正式劃歸天津濱海高新區。
同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天津濱海高新區與北京首創集團具體實施京津兩市合作共建項目——京津合作示范區,重點承接首都教育、醫療和產業項目資源,是京津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承載地。
2014年底,天津濱海高新區獲批成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從此進入“三區疊加、雙自聯動”的新境界。無論是從前的“一區”,還是現在的“三區”,天津濱海高新區始終積極參與國家戰略,大膽進行自主創新,項目引進實現模式突圍,占領高端的千億產業鏈條加速形成,先后引進了中科院深圳先進院、浙大濱海研究院等研究院所,創新能力躋身國內一流。
“一區多園”,蝶變為“一區多元”——
360集團GPT產業發展計劃啟動
華苑科技園重點發展新經濟服務業,打造新經濟活力區。吸引豐田、西門子等24家世界500強企業入駐,360、今日頭條、云賬戶、南大通用、中科曙光、天地偉業、力神電池、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等紛紛落戶,生根開花。
渤龍湖科技園重點發展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裝備等領域,重點建設京津冀特色“細胞谷”,是先進制造業承載地。航天五院、航天十一院、天津藥研院、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盛實百草、九州通、浙大濱海研究院、明陽風電等在此集聚發展。
海洋科技園是“中國信創谷”產業承載地,飛騰、麒麟、紫光云、長城、中環DW、曙光、信創海河實驗室等云集于此。
2015年4月,天津自貿試驗區掛牌,作為它的延伸,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濱海高新區聯動創新區應運而生。高新區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試驗田”與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示范引領“橋頭堡”作用,構建“雙自聯動”發展新格局,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力挺自貿試驗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實現政策互動、優勢疊加、聯動發展、雙向溢出。
“雙區”發力,天津濱海高新區突飛猛進。
2023年,天津濱海高新區積極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機遇和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發展機遇,堅決扛起戰略部隊、戰略平臺之責,應對多重挑戰、克服多重困難、統籌多重任務,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招商引資成效凸顯,全年新增招商項目1460個,總投資1189億元;
35項科技成果入選天津市科學技術獎,同比增長20.7%。其中,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參與的“血細胞分子圖譜建立與血細胞生態研究”獲天津市自然科學特等獎;
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參與的“渤海海域淺層油氣勘探新理論技術與15億噸優質儲量發現”獲科技進步特等獎;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走深走實,引進京冀協同發展項目469個;推動落地北京重點項目14個;
區內有效專利達3.8萬件,每萬人人均發明專利近1700件;
天津濱海高新區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工作獲科技部火炬中心表彰;
全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競爭力評價中位列全國第7位。天津藥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全國重點實驗室獲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組建全國唯一的國家現代中藥創新中心。信創產教聯合體獲教育部批復為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
…………
可謂是一路耕耘,一路繁花。
中科曙光
從躋身全國首批26家國家高新區行列,到一路向“高”而攀,天津濱海高新區自我加壓,內生動力,勇于創新,始終站在國家隊的“第一方陣”。
33年來,天津濱海高新區先后被批準為首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新能源產業化基地、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和國家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基地。
“我們將持續肩扛國家使命,堅持貫徹落實四個‘善作善成’重要指示精神,以黨建引領、共同締造為引領,在‘雙自聯動’的協作下,不斷做大‘多元蛋糕’。”高新區有關負責人指出。
春風送暖。
龍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天津視察提出了“四個善作善成”重要要求,極大地鼓舞了濱海高新人的信心,天津濱海高新區再次按下打造自主創新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策源地的“快車鍵”。
在2024年工作會議上,天津濱海高新區向未來描述了發展宏愿——
錨定打造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升級版”和北方一流科創城的目標定位,加力落實全市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深入推進濱海新區“五大戰略”,堅持“三新”并舉、“三量”共進,持續打造創新、產業、改革開放和治理“四大高地”,以“高質量履職”為關鍵支撐,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高新”實踐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