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抓住“牛鼻子”,天津用政策協同和良好服務,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斷優化營商環境,讓三地協同發展成果加速落地。
成立四年,10.3平方公里的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土地上,已經孵化企業超過1200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注冊資金達到近12億元。協同,為園區帶來了寸土寸金的效益。承接更多非首都功能資源疏解,讓濱海中關村發揮出1+N的帶動效應,上個月,濱海高新區與中關村發展集團合作,成立濱海中關村(天津自創區)創新中心,首批就有18家企業簽約入駐。
看中天津制造業的基礎和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一直從事航空裝備油業監測的朱子新,將自己的創業公司,開在了濱海中關村(天津自創區)創新中心。可從北京“初來乍到”,打開市場,是難題。
法定機構改革中,招商人員也多了一項新工作——幫助企業一起開拓市場,做好營商環境的“服務員”。這些天,新上任的投促局局長陳智華,就帶著朱子新的企業,逐一拜訪中海油、中環等具有合作可能的重點企業,并初步達成合作意向。
打開了市場,企業要持續投入研發生產。可新落戶的大數為高科技、輕資產的科技型企業,如何能解決好資金的問題?持續考驗的,是區域的政策環境。
為此,濱海高新區計劃將中關村知識產權質押模式,引入創新中心。與北京知識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由對方負責知識產權評估,共同成立風險資金池,一旦企業還貸困難,池內資金償還貸款,降低銀行風險。科技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與北京知識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反復溝通磨合,五個月時間,最近,雙方即將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將新政推廣到全區企業,持續推動營商環境優化。
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濱海高新區用改革,持續推動營商環境改變,區域活力增強顯現,前三季度,濱海高新區內聯引資額同比增長159%。接下來,濱海高新區也即將出臺高質量發展系列政策,不斷厚植企業發展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