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華苑科技園蘭苑路的工房時代c座927室,天津尚德藥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尚德藥緣”)幾個藍色的字首先映入眼簾,這是一家坐落于天津濱海高新區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在企業榮譽室的墻上,公司與南開大學合作的18項專利授權映入眼簾。十二年前,兩位海歸博士王鵬和陳悅創立了這家公司。如今,除了坐落于天津的母公司,還有7家子公司。陳悅望著眼前的這些科研成果,感慨萬千,時間仿佛又回到了他剛剛回國的時候……
國外能做好的 我們中國人也能做得好
1997年,藥學專業畢業的陳悅赴海外留學深造,獲得美國藥學博士學位后,進入世界知名的生物科學公司從事藥物研發工作,年薪超過10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
2007年,陳悅回國參加國際藥學專業學術會議。在會上,他了解到同樣的抗癌藥物,國內外的利潤差竟高達100多倍,而要仿制則需過了專利保護期,這極大地激發了他回國效力的心情。
“那個藥你說生產成本很貴嗎?可能一個療程也就幾百塊錢的成本,但是他們要賣你幾萬,所以我當時覺得中國不能老等著引進專利,要有自己的專利,自己的創新。我覺得國外能做好的,我們中國人也能做得好。”陳悅手里拿著自己團隊研發的新藥,堅定地告訴記者這是他當時下定決心回國的最大動力。
也就是在那次會議上,陳悅的發言引起了南開大學藥學院首任院長王鵬的注意。而陳悅在會上表示出愿意回國效力的意愿也令王鵬開心不已。王鵬告訴陳悅,南開大學的大門向他敞開,歡迎他回國搞科研。
2007年7月,陳悅從美國的公司辭職,2007年10月來到南開大學。經過短暫的準備和磨合,2008年1月,陳悅正式開啟了他在南開的執教生涯。而他的研究方向,是癌癥干細胞的藥物化學,一項完全有別于他在美國的研究課題,開啟了一段全新的科研之旅。
打破技術壁壘 實現本土化
科研路上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陳悅想要將研發的抗癌藥物本土化,除了要解決技術專利的問題,研發所急需的進口成分、原料,同樣遭遇著國外的技術壁壘。“2009年的時候,我們去找能夠大量購買的小白菊內酯,其中最便宜的是以色列的一家公司,要18萬美元一公斤,根本用不起。我們要做的就是生產能讓中國老百姓用得起的抗癌藥物,如果成本這么高,那我們的研發也就失去了意義和初衷。”說到此處,陳悅的語氣有些凝重。
眼前的困難并沒有使陳悅和同事們灰心。為打破跨國公司設置的技術壁壘,陳悅和他的團隊,遍查中醫古方、本草綱目,發現山玉蘭根部的某種單一成分可以抑制腦腫瘤發展。
“這種植物是我國特有的,在河南等地產量非常高。而且從這種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能達到6%,遠高于之前國外的原料提取出的0.1%。”這讓陳悅和他的團隊興奮不已,更重要的是,在當地種植山玉蘭一般會將樹賣到市區,根部一般不要,當地農民多將其用于燒柴,并無其他價值。但這對于陳悅的研發卻至關重要。于是,陳悅以高價采購了這些山玉蘭根,真正實現變廢為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
談起這意外的發現,陳悅總是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他一直歸結于是自己的幸運。然而,這“幸運”的背后,有多少付出,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原材料的技術壁壘被打破,經過提取合成的一款抗癌新藥就這樣誕生了,而且全部實現本土化。這種藥對癌癥干細胞有選擇性殺滅作用。而其成本比進口同類產品降低了100多倍。陳悅高興地告訴記者:“生產成本降低,也就是說這是一款老百姓能用得起的藥,一克,也就是10塊錢。”
我們要做的是Creat in China
如何對付腦膠質腫瘤一直是一項世界醫學難題,陳悅和他的團隊歷經8年研究,終于研發成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腦癌藥物,并首次將國產西藥打入西方國家臨床應用。而他主導研發的抗癌藥ACT001獲準在澳洲進行臨床試驗,治療腦膠質瘤,這是天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需要首次進入發達國家的臨床醫療領域。這個項目也被列入國家十二五新藥創制重大專項以及天津抗癌重大計劃等項目,獲得重點支持。同時還獲得美國和歐盟的孤兒藥資格,系天津首例,也是中國前八家自主研發獲得歐美孤兒藥資格的品種之一,在歐美的臨床試驗將享受歐美藥監局一攬子的扶持政策。
陳悅說:“科研成果只是第一步,如何將科研成果快速產業化才是我們要做的第二步。”
為了將這項科技成果快速產業化,陳悅注冊成立了天津尚德藥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美國成熟的產學研機制,并積極對接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現在陳悅和他的團隊已經獲得了7項中國專利和俄羅斯、韓國、美國、歐盟與日本等多項海外專利授權,實現了中國研發生產的藥物走向世界的夢想。
“我做的不是仿制、跟隨別人,而是一個完全創新的研發,不僅僅是Made in China,還要Creat in China。將來這個藥上市了以后,我希望它能夠回報我們國家,回報我們社會。”陳悅說。
融資難也曾是心病
過去的十多年來,陳悅團隊一直專注原創新藥的開發,其中針對腦膠質母細胞瘤,一種惡性度程度很高的腫瘤的抗癌新藥,ACT001已經順利進入澳洲臨床試驗,并先后獲得美國與歐盟的孤兒藥地位,有望對這一世界性醫學難題提供新的治療手段。
雖然如今看來進展順利,但眾所周知新藥開發往往需要很長的周期,要承擔極大的失敗風險。融資難也曾是陳悅的心病:“最困難的時候,我把自己唯一的房子做了抵押貸款給公司用,也就是說如果我真的失敗了,可能傾家蕩產還要欠一筆巨大的債務。”
陳悅說:“我們的融資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天使投資。在2013年以前,公司曾經從幾位個人投資者那里融資500萬元,但是隨著公司的發展,我們需要更向前一步。后來我們開始向專業機構融資。但是由于沒有抵押,風險又大,很難通過傳統的金融機構貸到款。”
一直到2013年陳悅接觸到了天津市的區域股權市場,在這個市場里面通過資本市場的服務,吸引和聚攏了大量的投融資機構,有銀行類的、信托類的、證券類的,還有小貸類的、保理類的、租賃類的……通過這些機構和資源的聚集,使得企業在選擇上相互對接。
股權市場為尚德藥緣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2013年他們在這個平臺掛了牌,幾年來社會總融資達到1億元,為新藥的海內外臨床試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它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有一個第三方的監管平臺,讓公司的所有財務管理都非常正規,有足夠的信息披露,大家也能夠在這個平臺上進行交易,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很容易吸引股東來。所以每次我們增發都是一搶而空,經常不夠。”陳悅如是說。
此外,由于技術過硬,陳悅的項目多次獲得天津市科技局抗癌重大計劃專項資金、科技支撐計劃等多項支持,用陳悅的話說:“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政府給了我們雪中送炭的支持,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們研發的信心。”
隨著科研的進展和公司的不斷向前發展,陳悅公司研制的藥物已經獲得多項國際臨床試驗資格,有些融資機構在得知他們的自主研發技術后找上門來洽談。談及這些改變,陳悅堅持認為,“要想得到長足的發展,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一定不容忽視,因為自己的技術永遠不會受制于人,這是我們的底氣和尊嚴。”
同時,陳悅也想呼吁投資機構,對投入與產出周期較長的行業或項目,應給予更多的關注與信心。
陳悅向記者介紹,目前公司正在進行三項臨床試驗,同時還在申報其他癌癥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臨床二期,仍有進一步的融資需求。但是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陳悅透露,公司計劃在兩年內開始科創板或者香港醫藥板的掛牌啟動工作。三年內實現第一款新藥上市5年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利潤3億元以上的目標。隨著公司新藥研發成果的逐步轉化,公司將力爭在10年內實現銷售收入超100億,利潤超30億,市值超千億的遠景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