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站在新起點,奮進新征程,開創新局面!中國共產黨天津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奮斗目標和總體要求,描繪了天津未來發展的美好藍圖;大會提出“構建雙城互動、新區帶動、各區聯動的區域發展格局”等新部署,對“濱城”高質量發展提出新要求,賦予新使命。為深入學習貫徹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全面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可喜成就,特別是各開發區在推進新時代美麗“濱城”建設中的經濟社會發展成果,7月21日起,濱海新區融媒體中心推出“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開發區高質量發展巡禮”系列報道,聚焦濱海新區各開發區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營商環境優化、法定機構改革的最新動態、發展成效與未來規劃。今日聚焦天津濱海高新區。
【濱海高新區坐標】
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位于京津冀都市圈與環渤海經濟帶交匯點,由華苑科技園、海洋科技園、渤龍湖科技園和京津合作示范區四個片區組成,規劃面積135平方公里。
濱海高新區名片
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立于1988年,1991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2014年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支持天津濱海高新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立至今,天津濱海高新區先后獲批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新能源產業化基地、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園區和國家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基地等,形成了以信創產業為首位度產業,以新經濟服務業、生物醫藥、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為支撐的“113X”高端產業體系,逐步成為全市創新資源最為豐富、自主知識產權擁有量最多、最具經濟增長潛力的區域之一。
高質量發展看亮點
全力打造自主創新示范區“升級版”
“從2017年獲批成為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到2021年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濱海高新區聯動創新區揭牌,近年來,天津濱海高新區始終沿著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快速前行。如今,高新區錨定“打造全市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戰略引擎”的目標,積極打造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升級版”和建設北方一流科技城取得喜人成效。在高新區實行全領域“提速提質提效”,奮力打造六大“升級版”的當下,高質量發展將作為“主旋律”始終貫穿區域成長歷程,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科技創新 提升發展“硬實力”
創新是高新區發展的“根”和“魂”,對于高新區而言,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作為“硬支撐”。在今年一季度本市發布的2021年度天津市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中,高新區共有29項成果獲獎,其中技術發明特等獎1項、科技進步特等獎4項、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獲獎總數占全市比重超過1/7,占濱海新區比重接近1/3。不難看出,高新區在全市科技創新領域起到了“主力軍”作用。
此次獲獎項目中,含金量超高的技術發明特等獎和科技進步特等獎都是解決行業重大瓶頸問題、填補技術空白的“金鑰匙”,代表了高新區科技創新方面的強大實力。其中,天津凱發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凱發電氣”)參與的“柔性交直流混合配電網保護與自愈控制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斬獲技術發明特等獎。該項目面向城市配電網領域,把牽引供電的交流配電網與地鐵直流牽引供電網柔性結合起來,不僅構建了新的供電模式,也為我國早日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技術助力。目前,凱發電氣擁有已獲批的自主知識產權151項,其中發明專利44項。該企業連續多年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的5.5%以上,在國內聚集科技人員超過400人,并且在天津打造了120人規模的研發中心,技術創新實力可見一斑。
近年來,高新區主要創新指標始終保持全市領先,聚集了高新技術企業1900余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590家、天津市雛鷹企業885家、天津市瞪羚企業57家、科技領軍(培育)企業41家、獨角獸企業3家。同時,高新區的重大創新平臺建設也取得突破性進展,先進計算與關鍵軟件(信創)海河實驗室、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自2021年11月掛牌成立后,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
如今,先進計算與關鍵軟件(信創)海河實驗室已啟動首批科研項目9項,圍繞核心技術攻堅克難。其中,“面向開放CPU架構的開源桌面操作系統”“面向船舶行業的三維幾何造型引擎”等5項重點課題項目按計劃實施,完成后預計將形成20余項發明專利,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而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也在今年迎來大跨步發展,實驗室按照創新研發單元、自由創新探索、新冠應急攻關、創新平臺建設、關鍵技術研發和企業融合攻關6大項目類別,確定了2批49項資助項目,由7位院士領銜、30余位頂尖專家擔任首席,資助經費達4620萬元,并引入8家知名企業吸納經費近2000萬元,且以第一單位發表高水平SCI論文36篇,形成理論創新從“0”到“1”成果原創、從“1”到“N”高速產出的突出優勢。
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高新區將聚焦精準培育創新主體、持續提升創新平臺、深化完善創新機制、全面引聚創新要素,營造更加優質、高效、開放的創新創業環境,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加快建設北方一流科技城。
聚焦產業 夯實發展底座
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是高新區發展的目標所向,因此,產業創新作為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底盤顯得至關重要。近年來,高新區通過全面實行產業鏈“鏈長制”,多措并舉支持科技成果在產業發展中落地應用,全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顯著成效。
今年6月,高新區發布首個信創產業應用場景清單,聯合麒麟、華為、360等優勢企業,緊扣信創產業生態完善、信創產業推廣應用及信創產業創新服務釋放3大類重點場景機會,發布銀河麒麟操作系統適配北方中心、華為鯤鵬生態適配創新中心、360信創安全攻防訓練靶場等10大應用場景。此舉旨在以場景匯聚創新企業、構建產業生態,從而形成一整套場景驅動的創新工作體系,為高新區信創產業發展注入強大動能。與此同時,高新區還聯合天津市海河產業基金、濱海產業基金共同發起成立總規模100億元、首期規模30億元的信創產業母基金,進一步提升創新主體、創新平臺、研發源頭、核心技術要素的創新能級,為信創產業高質量發展筑牢金融基礎。
今年6月,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神電池”)打造的力神濱海新能源產業基地項目在高新區海洋科技園啟動建設。該項目規劃年產24GWh動力電池,總投資約100億元,全部建成后年產值將達到120億元,預計將成為力神電池戰略發展的重要基地和我國北方最具規模、最先進的新能源動力電池產業基地。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力神電池董事長童來明表示,作為國內鋰離子電池龍頭企業之一,力神電池將繼續搶抓“雙碳”戰略機遇,持續聚焦電池主業發展,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努力打造落實國家戰略的新能源產業央企旗艦,打造央企鋰電池板塊“鏈長”企業。
目前,高新區已聚集了力神電池、中電科新能源、巴莫科技、賽德美等龍頭企業,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形成了從上游原材料、中間電池產品、下游電池應用到回收的全產業鏈布局,打造了技術領先、上下游聯動協同的特色北方鋰電池產業鏈條。
對話開發區“一把手”
發展高科技 實現產業化
作為國家級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天津濱海高新區是展示天津創新發展生動實踐的一個重要窗口。日前,濱海新區融媒體中心記者對話天津濱海高新區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夏青林,聽他講述高新區下一步的整體發展思路。
記者: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是關鍵一步。高新區如何以法定機構改革為牽引,進一步激發體制機制活力?
夏青林:高新區按照市委、區委決策部署,于2019年實施法定機構改革,全員競聘上崗,在新區五大開發區中率先出臺授薪人員管理規定,率先引入“末位淘汰”機制,率先實現干部、績效、督查“三考合一”,率先開展月度績效考核,創新引入企業家和科學家評價考核機制,同崗位收入差距最大可達20%,“野戰軍”作風持續彰顯。
記者:高新區如何堅持項目為王,以產業鏈為抓手,全力推動主題園區建設?
夏青林:高新區深入落實“制造業立市”戰略,聚焦五大主導產業全面實行產業鏈“鏈長制”,加快建設“中國信創谷”等六大主題園區,產業特色更加鮮明突出。我們把信創產業作為首位度產業,聚力打造“中國信創谷”,已集聚信創產業上下游企業1000余家,現有飛騰、麒麟、中科曙光、360、中環半導體等我市信創產業鏈重點企業162家,形成從CPU到整機終端的信創全產品鏈條,形成“PKS信創包”整體方案供給能力。2021年,產業規模563.6億元,占全市的半壁江山,2023年預計突破1000億元。
目前,高新區正以建設“中國信創谷”為重要抓手,全力支撐我市申報“國家信創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聚焦創新藥物、醫療器械、醫藥服務等細分領域,打造特色“細胞谷”,培育了合源生物、天九再生醫學等一批高成長性企業,匯聚了8個國家級、36個市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成果轉化及產業集群”板塊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快建設,獲科技部批復建設“天津市細胞產業創新型產業集群”。去年以來,高新區推動新奧物聯感知產業園項目、力神新能源產業基地項目落戶,為全市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云賬戶作為全市新經濟服務業的代表,在5年間實現快速發展,營收由2017年的7.43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495.56億元,引領全市服務業增長。今年上半年,云賬戶實現營收385.29億元,同比增長98%,全年預計突破800億元,在穩經濟大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記者:高新區是如何堅持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梯度培育體系,做大做強科技創新底盤的?
夏青林:高新區深入落實“創新立區”戰略,搶抓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機遇,出臺“信創九條”“科企六條”等專項政策,聚力打造融通發展的創新主體集聚區。近年來,高新區市場主體從1.87萬戶增長至6.47萬戶,其中企業主體從1.4萬戶增長至2.7萬戶;高新技術企業從826家增長至1901家,預計今年將凈增300余家,總量突破2200家;上市企業新增4家達到12家,今年預計將新增2-3家。在近期國務院公布的督查激勵名單中,高新區“雙創示范基地”和“網安產業集群”兩項工作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其中網安集群已連續3年獲得激勵。
記者:高新區是如何堅持創新驅動,壯大戰略科技力量,促進“兩個創新”能力加快提升的?
夏青林:目前,全市正在打造5大海河實驗室。其中,先進計算與關鍵軟件(信創)海河實驗室、細胞生態海河實驗室2家實驗室落戶高新區。高新區為2家海河實驗室分別提供超過8萬平方米的載體、超過5億元的投入,國開行還給予近4億元的支持,將加速集聚一批院士科研團隊進駐。去年5月,由張伯禮院士領銜的國內首家國家與地方共建的現代中藥創新中心揭牌,是“十四五”時期國家批復建設的第一家創新中心。中科曙光正在建設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聚焦“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展開攻關,今年1月份正式投入使用,奠定了高新區在全國先進計算領域的領先地位。此外,還集聚了先進操作系統創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截至目前,高新區國家和市級研發機構累計達180家。
記者:高新區在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方面還有哪些具體舉措?
夏青林:高新區全面落實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出臺6方面25項92條舉措,開展“送政策、收問題、解難題、穩主體”專項行動,全力推動經濟回歸正常發展軌道。
高新區將把深入學習宣傳貫徹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作為重要政治任務,自覺把黨代會精神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前瞻思路和務實舉措,大力完善區域創新生態,奮力打造全市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的戰略引擎,在天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新征程上扛起高新責任,在新時代美麗“濱城”建設中展現高新擔當。
記者手記
賽象科技、凱發電氣、麒麟、飛騰、合源生物、天津先進技術研究院、天津藥物研究院……走進高新區,每一家企業、每一間實驗室、每一座工廠都洋溢著創新精神。在這些創新“主力軍”的背后,更凝聚了無數創新者、開拓者努力奮斗的汗水與智慧。多年來,高新區筑巢引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逐步把自身打造成為天津和濱海新區的創新發展“高地”。
起步于科貿一條街,30年后的高新區,華苑科技園、渤龍湖科技園、海洋科技園、京津合作示范區多點開花,形成了各具產業特色、互通互補的發展格局。立足當下,高新區將錨定打造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升級版”和建設北方一流科技城的目標定位快速前行,為助力天津市、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