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天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濱海新區“濱城科創區建設”新聞發布會。會上,天津濱海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崔同湘介紹了下一步高新區華苑科技園將如何發揮優勢支撐濱城科創區建設。
崔同湘表示,“華苑科技園是天津濱海高新區的起步區、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片區,規劃面積11.58平方公里,科技園承載了高新區7成以上的規上企業數量,8成以上的經濟體量,是支撐和引領高新區發展的關鍵,是高新區的創新集聚區和產業集聚區。
作為建設濱城科創區的創新雙引擎之一,華苑科技園的支撐優勢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載體承接能力和科技創新服務能力突出。目前,華苑科技園擁有中電科創園、360科創園、新智科技產業園等一批高質量產業載體。建設有國家級雙創載體18家,集聚芯火平臺等科技服務機構300余家,科技金融機構160余家,形成了成熟的“政產學研用金服”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初步建成具有引領能力的產業創新策源地。布局建設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等各類研發機構120多個,包括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國家現代中藥創新中心等以企業為主體建設的重大研發平臺。以不到全市0.1%的面積聚集了全市約17%的高新技術企業、16%的雛鷹企業、12%的瞪羚企業、14%的科技領軍(培育)企業和27%的科技型上市企業。培育形成了以信創、新經濟服務業、新能源為代表的高端產業集群,集聚了中科曙光、天地偉業、三六零、力神電池等創新能力突出的鏈主企業。
具備多重先行先試政策疊加優勢。首創“創通票”制度,已在全國推廣復制。企業創新積分制試點政策支持160余家企業獲銀行授信9億元,獲評2022年度“企業創新積分制”優秀工作單位,該政策已在濱海新區全面復制推廣。
據介紹,按照濱城科創區建設方案中對“一區”的目標定位要求,華苑科技園將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努力:
進一步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高標準推進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建設,加快突破腦機交互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支撐腦機領域未來產業發展。依托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國家現代中藥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積極布局重大科學基礎設施。提升新型研發機構支撐能力。引導北京大學(天津濱海)新一代信息研究院、天大醫療機器人與智能系統產業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布局前沿領域融合技術。建立以企業為核心的研發創新體系。支持中科曙光、力神電池等龍頭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圍繞關鍵共性技術開展聯合攻關。打造特色科創地標。依托智慧山、天百中心等功能完備的載體空間打造“雙創街區”,進一步集聚科技創新資源。
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挖掘培育“硬科技”企業。依托智慧經濟平臺和企業創新積分等工具,建立高新區企業監測與服務系統,遴選具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更多具有產業創新帶動力的科技型龍頭企業。加快打造新經濟活力區。依托云賬戶、三六零等龍頭企業,聚焦大模型應用、互聯網+、平臺經濟等方向,推動新經濟服務業加快發展。前瞻布局發展未來產業。依托重點研發機構和科技企業,加快產出前沿性、顛覆性技術成果,布局腦機接口、先進能源等未來產業新賽道。
營造活力創新創業生態。完善成果轉化孵化服務。建立完善的市場化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支持芯火基地等建設創業孵化專業平臺,提供概念驗證、小試中試等服務,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落地。強化知識產權服務能力。推動國家知識產權服務區、集聚發展試驗區、國家級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試點園區建設,開展高價值專利培育等工作,加快高價值專利的產出與運用。加快場景賦能服務。圍繞主導產業技術能力和技術需求,打造應用示范場景清單和場景技術供給能力清單。以“算力+大模型”技術應用,帶動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發展。
加強體制機制改革與開放協同創新。推動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率先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先確權后轉化”“先投后補”等轉化模式,試點開展科技成果“先試用后付費”等創新舉措。全面融入天開高教科創園建設。加強與天開園聯動發展,推動高水平科創服務資源向天開高教科創園全面輻射、精準賦能,與天開園共同服務高校成果孵化轉化。實施開放協同創新。依托京津冀國家高新區聯盟,積極對接和導入中關村的創新創業服務資源,促進一批科技成果和企業落地。依托中英低碳孵化器、中白國際聯合研究與教育中心等平臺,開展國際科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