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天津日報》報道了高新區企業中電云腦(天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程龍龍深耕智能醫學腦機接口領域的科研故事。
日前,記者在高新區企業中電云腦(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電云腦)實驗室看到,帶著腦電波采集器的程龍龍正在盯著電腦屏幕進行實驗研究。他的臉上看不出過多表情,但電腦屏幕上顯示的腦電波卻波動異常,這意味著他正在用強烈的意念思考一些事情。
“腦控”是程龍龍在學校期間研究的領域。作為中電云腦的總經理、中電數據服務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高頻次往返京津成為他工作的常態。在天津,他深耕智能醫學腦機接口領域,解決該領域采集芯片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助力腦機在康復、醫療等領域的應用;在北京,他把智能醫學與大數據平臺結合,將一些醫院的醫療數據串聯起來,實現信息互聯互通。
破題技術難點 啃下“硬骨頭”
“同樣的一只手,手抬起來時的腦電波和手不動卻有強烈意念讓手抬起來時的腦電波相似,當時覺得很奇妙。”正是這第一次采集腦電波的新奇感受,讓程龍龍選擇了將智能醫學腦機接口領域作為研究方向。
要實現“腦控”,使用者需要帶上腦電波采集裝備,通過采集芯片將微弱的腦電波轉化成數字信號。2018年之前,這種采集芯片大多依靠進口。“咱不缺世界領先的研究模型和算法成果,天津大學在腦機接口領域的研究走在全國前列。但沒有自己的采集芯片,產業化落地會受到限制。”他說。
盡管人的大腦有上百億個神經元能發出腦電波,但這些腦電波經過腦積液、腦顱骨、脂肪層、角質層等重重過濾后,傳導到大腦皮膚的信號極其微弱且混疊嚴重,能采集這種信號的芯片,技術難度可想而知。
程龍龍并沒有被困難嚇倒。他牽頭聯合多所高校的專家,在實驗室里靠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啃下這塊“硬骨頭”。2022年10月,歷時3年自主研發的腦機接口高精度采集芯片研制成功。現在,這些腦機接口設備應用到了助殘康復的醫療場景中。在天津多家醫院,截肢患者帶著這套設備可以通過“腦控”控制假肢活動。
搭建數據平臺 實現信息共享
自2018年中電云腦成立,程龍龍便開啟了京津雙城生活。在與京津各大醫院對接腦機接口設備合作的同時,他還在醫院開展了智慧醫療大數據的建設,利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進行多維度的健康醫療大數據匯聚、治理和分析,實現健康醫療大數據的“互聯、互通、互認”,提高醫療服務水平。
“腦機接口和大數據平臺都屬于智能醫學范疇,只是維度不同,這兩個領域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程龍龍說,未來一段時間,他將更加忙碌。作為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天津)副院長、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副主任,他除了要奔走于京津各大醫院之間,將健康醫療數據信息互聯互通做起來,還要加大腦機接口的科研轉化力度,把先進的研究成果產業化,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