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海河美景
瀕臨渤海,背靠太岳,攜攬“三北”。作為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京津冀廣袤的大地上風光無限、日新月異。
“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戰略牽引,勇擔使命、開拓進取”,習近平總書記今年春節前夕親臨天津視察時,對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新的期許?;赝な幦诵牡臍v史進程,一次次關鍵的指引,一個個標志性節點,清晰而深刻。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時提出,要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坐標: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一體化、一盤棋,時代的聲音響遏行云。這一高瞻遠矚的重大國家戰略,揮毫區域布局鴻篇巨制,疊加空間優勢和發展要素,架構區域協調發展的黃金時代。
歷史向我們敞開機遇的大門,十載光陰,春華秋實。
“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習近平總書記意味深長的一句話,成為破除壁壘的一把鑰匙。
激情澎湃的協同篇章,雄渾落筆,一鼓作氣。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的過程也是激發更大活力的過程。這十年,京津冀一張圖規劃、一盤棋建設、一體化發展,從謀思路、打基礎、尋突破,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京畿大地鋪展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畫卷。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京津冀協同發展根本要靠創新驅動。這十年,三地牢牢牽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協同創新與產業協作持續發力,一項項重要規劃出臺、一個個重大項目實施,從建設工地到創業園區,再到高鐵與高速公路聯通起的城市群,這片土地上生機勃勃、活力激揚。
總書記的殷殷厚望,協同發展的滾滾洪流,改革創新的聲聲召喚,對天津發展提出更高要求。這十年,這座城市緊緊抓住歷史性窗口期,把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和重大戰略機遇,自覺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在大戰略中展現天津作為、貢獻天津力量。
日月其邁,歲律更新。在宏闊的時空維度中,京津冀協同發展穩步推進。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堅定前行,高質量發展航船高揚風帆,乘長風破萬里浪。
(二)
作為京津冀及“三北”地區的海上門戶、雄安新區主要出???,天津港志在萬里,連續多年躋身世界港口十強。
津門極望,海闊天高。巨型集裝箱船靠泊天津港,一輛輛無人駕駛電動集卡在“智慧零碳”碼頭來回穿梭,京津冀“海上門戶”志在萬里、蓬勃興盛。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1月視察天津時曾來到天津港,提出“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更好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的明確要求。
以天津港為核心、以河北港口為兩翼,推動區域港口從競爭走向競合,于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中攜手發展壯大,覆蓋環渤海主要港口的環渤?!疤焯彀唷边\力持續增長,為京津冀企業提供優質高效服務。智慧港口志在萬里,天津港年集裝箱吞吐量由十年前的1300萬標準箱增至2200萬標準箱,穩居全球集裝箱港口前十。
重大國家戰略,意味著國家的資源、國家的力量在這片土地上匯聚,帶來的是大變化、大發展。天津港的蓬勃興盛,就是一個生動體現。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2019年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一朵花的比喻,寓意深遠。
從“各美其美”走向“美美與共”,蘊含其中的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我們能看到創新的律動:北京研發、天津轉化,為高科技企業成長提供了豐沃土壤;在天津港,我們能聆聽開放的足音:高水平打造京津冀“海上門戶”,高質量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在天津和平區朝陽里社區,我們能感受共享的成色:精細化服務提升著群眾的獲得感……
建設“一基地三區”,肩負“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重要使命,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一盤棋”越下越大,天津用科技創新之“智”提升發展之“質”,更多“從0到1”的突破、“從1到N”的轉化,見證創新發展的實干擔當。
再將鏡頭拉近。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把京津冀協同發展置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新場景,賦予京津冀“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的戰略定位。
這一定位,標注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帶來新的機遇、新的更大發展。
從市委十二屆三次全會的主題,看協同發展之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擔負起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的職責使命,天津把京津冀協同發展貫穿到推動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的具體實踐中,貫徹落實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各領域、全過程。
從京津冀黨政主要領導座談會,看戰略共識、看協同機制、看緊密互動。“動起來”“熱起來”,天津與京冀攜手抓落實、協同促發展。立足“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唱好京津“雙城記”,深化與河北對接合作,協同任務更加明確,項目推動更加務實。
從三地聯手打造重點產業鏈等一系列重要舉措,看協同的深度、看發展的質量。以系統觀念統籌政策、健全機制、對接服務,讓“協同”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在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踐中不斷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路子。
京津冀協同發展,撬動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格局,踐行著新時代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三)
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
宏大的戰略、長遠的謀劃,肇始于2014年的春天,福澤于十年后的今天。
貫通“產業鏈”、完善“交通網”、優化“生態圈”,公共服務不分“你我他”,這是一場考驗定力、毅力的深層次變革。
中關村,是北京科技創新的代名詞,如今已在天津生根發芽。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產業協同的生動范例;城際列車上密集的人流、往返的頻率,是京津“雙城記”和“軌道上的京津冀”的直觀反映;藍天白云、山清水秀,京津冀東部綠色生態屏障顏值擔當,是生態協同的顯著標識……
瓣瓣同心結出累累果實,見證著天津落實、融入和服務重大國家戰略的堅定步履。
先進制造業是京津冀深化協同合作、形成聯合競爭優勢的重要領域。三地攜手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其關鍵是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
走進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千帆競發的火熱氛圍和只爭朝夕的蓬勃氣象撲面而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等產業,京津中關村科技城正致力于實現京津兩地創新資源與成果轉化精準對接。
產業協同有多“燃”,新動能就有多“勁”。去年,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門聯合繪制6條產業鏈圖譜,協同發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牢牢抓住“產業”這個重中之重,做強優勢產業、做大新興產業,京津冀產業協同向產業鏈供應鏈區域聯動擴展,讓“新動能”成為“主動力”。
以協同促融合,以融合求突破,實現更廣泛的資源共享,共同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從而推動協同發展向深處拓展。
協同發展,交通要先行?!败壍郎系木┙蚣健迸艹黾铀俣?,鋪就的是協同發展“高速路”。
有人感慨,高鐵“公交化”,讓北京人擁有了“海河夕照”、天津人擁有了“紫禁微風”。中午在北京吃飯,下午回天津準時上班,可以輕松實現。從天津到雄安新區,也不過一個多小時車程。
四通八達的高鐵串起“雙城生活”“雙城工作”,在一張藍圖的指引下,京津冀區域內軌道線不斷加密,區域內高鐵總里程增長到2576公里,實現高鐵對地級市的全覆蓋。半小時、一小時城際交通圈快速推進,京津冀區域通勤圈、功能圈、產業圈加速形成。
從更深層次看交通,經脈打通,一通百通。交通越便捷,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動越活躍。打通交通大動脈,拉近的是“物理時空”,帶來的是“化學變化”,改變的不僅僅是交通格局。“同城效應”明顯,各種資源要素流通順暢,就能愈加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為協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宏偉的篇章,最終落點是人民群眾觸手可及的美好生活。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必然體現到增進民生福祉上。
2023年,京津冀取消異地就醫備案。“以前最頭疼的就是出差時看病,換一個城市就需要重新備案一次,現在三地間往返工作,如果需要看病方便了很多?!崩蠌埵翘旖蛞患移髽I的采購員,對此感觸頗深。
就醫便利,只是京津冀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的一個縮影。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是協同發展突破點。十年來,三地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人才資格異地互認、社會保險順暢轉移接續、跨區域教育合作深入開展……
圍繞新需求、新期待,辦好一件件實事,既溫暖了一顆顆民心,也解除了人才流動的后顧之憂,激發了協同創新活力,給三地企業和人才發展帶來新機遇。
生態環境曾是京津冀的民生痛點。生態問題是在發展中產生的,也要靠發展來解決。
在一線工作近20年的天津榮程鋼鐵軋鋼廠生產廠長楊子江回憶,以前車間粉塵多,連周圍的建筑和車輛都是“灰頭土臉”,“現在,我切身感受到了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帶來的好處?!比ツ?,全國首個環保科技產業創新共同體在天津成立,以科技協同賦能京津冀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
一手抓“聯防”,一手抓“共建”,把生態環境治理好,把綠色經濟發展好,天更藍了、水更綠了、生態獲得感更強了,折射的是協同共贏的方法論,帶來的是踐行“兩山”理論的深刻啟示。
協同發展,“人民”作為主題詞,始終重若千鈞。
協同發展之路,也是一條堅持人民至上之路。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發展“含金量”“含綠量”“含新量”,協同發展的成果就會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四)
天開高教科創園已經成為一座充滿科技感、文化感、現代感的科技創新城。
流年馳隙,山川新顏,十年奮斗只是序章。
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天津視察指導工作,對新時代新征程上天津工作提出總體要求和“四個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部署蘊含其中。
“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一起抓,加強科創園區建設”“加強與北京的科技創新協同和產業體系融合,合力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思想的引領,殷切的期待,是這座城市奮勇前行的不竭動力。
京津地區科教資源富集,天津產業基礎雄厚、生產要素齊全。如何用好這些優勢,對落實好總書記提出的“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爭先、善作為”重要要求至為關鍵。
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其內涵正契合京津冀協同發展之需。
半年前,孔繁華帶領北京研發團隊入駐天開高教科創園。在園區的牽線下,他們自主研發的相變儲能新材料收獲了來自本地企業的第一筆訂單。
天開高教科創園,既服務天津高校成果轉化,也為京冀的創新成果提供孵化服務,借助北京豐富的創新資源優勢,促進“北京研發,天津制造”。這座充滿科技感、文化感、現代感的科創園區,正迎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東風拔節生長。
立足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功能定位,主動承接和吸納北京科創資源,協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推動優勢產業成龍配套、成鏈成群……融合越是深入,越能讓創新成果更快更高效地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形成有競爭力、吸引力的區域價值鏈。
“總書記的殷切期望激勵著我們。助力企業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研發效率,盡快完成科技成果轉化,是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方向?!碧旖驀H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投資孵化總監沈亞文表示。在研究院引育孵化的企業中,有5家已成長為天津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
沈亞文身后新落成的京津冀智能醫藥產業園內,最醒目的位置上有一排剛勁有力的大字:打造未來產業孵化器,構建新質生產力。
“改革開放是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加快構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和京津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效。”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重大歷史性機遇,正在打開改革開放更大空間。總書記視察天津的重要講話,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南。
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前進道路上,制度創新始終是重中之重。
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在天津自貿試驗區的東疆產業與創新發展展示中心,一塊塊展板和一個個模型,記錄著深化改革開放的足跡。615項制度創新舉措、153個金融創新案例,一項項來自北京等地的科技成果在自貿試驗區成功轉化,并通過自貿試驗區“走出去”?!拔覀儗⒏脤訃H高標準經貿規則,在先行先試上下功夫求突破,強化制度創新協同、高水平開放協同。”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唐中賦表示。
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讓改革與開放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未來也將更加精彩。
……
時光,見證奮斗足跡。
實踐,書寫厚重答卷。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十年恢宏畫卷,也昭示著更加雄闊壯麗的未來。
樹牢“一盤棋”思想,展現天津作為、天津擔當,新的征程已經開啟。
廣袤的京畿大地春潮涌動,協同追夢的京津冀,正奮力書寫璀璨奪目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