癱瘓患者可以用“意念”使用智能手機,無需雙手操作,就能通過“意念”回復微信……這些科幻電影中通過意念控制的情節,正在通過腦機接口技術,從夢想照進現實。3日,在津召開的全國首屆腦-機接口大會上,行業頭部企業、知名專家學者都對腦機接口產業的未來充滿期待。
對于很多人來說,腦機接口是個比較陌生的技術。其實,腦機接口技術發展已經有整整50周年的歷史。自1973年腦機接口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以來,這項技術創造了從科幻到產業落地的巨變,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艱辛探索到成就矚目。特別是在我國,腦機接口技術的研究雖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良好,速度迅猛。
什么是腦機接口?腦機接口由“腦”+“機”+“接口”組成,簡稱為BCI,指的是將人腦與外界具有處理或計算能力的設備(比如電腦或其他裝置)實現連接,進行直接通信的方式。腦機接口技術被譽為人腦與外界溝通交流的“信息高速公路”,是新一代人機交互和人機混合智能的關鍵核心技術。
天津市高度重視腦機交互未來產業發展,今年3月,以天津大學為牽頭單位的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以下簡稱腦機海河實驗室)正式揭牌。實驗室是立足于醫工結合等多方面資源整合的創新基地,致力于培育產學研用一體的全產業鏈集群。
中國工程院院士、腦機海河實驗室主任顧曉松接受采訪時表示:“腦機海河實驗室成立以來,牽頭申報、推動醫工結合全國重點實驗室、神經重癥教育部醫藥基礎研究創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平臺在津落地,打造了技術驅動與應用牽引的先導區,帶動了高水平科研團隊和相關企業快速形成聚集,并在前沿成果產業化方面形成示范引領效應。”
目前,腦機海河實驗室主持承擔了一批重大攻關任務,擁有無創腦機交互關鍵核心技術,創造了迄今為止國際上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最大指令集的世界紀錄;開發面向嚴重手功能障礙患者的“神工-諦聽”腦機微信操作系統,可實現微信全功能的交互;自主研發國內首款面向抑郁診斷的情感腦機交互系統“神工-神心”,可實現對抑郁的客觀定量評估;開發全球首臺適用于全肢體中風康復的“純意念控制”人工神經機器人系統“神工-神機”,已通過CFDA檢測;研制腦控“靈犀指”和“神工-神甲”外骨骼機器人系統,三項成果入選工信部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創新任務揭榜名單。
顧曉松對腦機海河實驗室的未來充滿希望,他表示:“腦機海河實驗室將繼續增強創新能力,培育出更多創新型企業和上市公司,把海河實驗室建設成腦機接口的高地。”
“腦機接口產業已逐步邁進大眾視野,并將在未來廣泛應用落地,深刻改變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工信部將繼續把腦機接口作為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以創新夯根基、以場景促應用、以環境造生態,推動腦機接口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信部科技司高技術處處長王正表示。
廈門盈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松華是天津大學的校友,已經在腦機接口領域深耕超過10年。林松華告訴記者:“腦機接口是一個新興的產業,也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未來產業,它需要強大的技術去支撐。天津大學在腦機接口領域探索已久,擁有強大的技術儲備。我們與腦機海河實驗室進行了戰略合作,在智慧健康、智能康復領域深度合作,將更多技術轉化為產品推向市場。”
市科技局實驗室工作處副處長丁瑞卿說:“腦機海河實驗室在各方面都擁有非常好的基礎,包括科研基礎、人才基礎以及產業合作基礎。實驗室的成立吸引了國內頂尖科學家和人才參與建設。市科技局給予實驗室充分的自主權,從科研經費、科技項目等各方面保障實驗室的發展,打造天津版‘國之重器’。”
目前,腦機海河實驗室擁有多個國家級研究基地和10余個省部級創新平臺,擁有無創腦機交互關鍵核心技術,布局了國際最大最全面的腦機交互專利池,實現了腦機交互全技術鏈條覆蓋。腦電識別精度、控制指令數量和信息傳輸率三項核心指標均達到國際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