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強調,培養使用黨外代表人士,是我們黨的一貫政策。黨外代表人士工作的重點是科學使用、發揮作用,關鍵是加強培養、提高素質。
今天,摘出3個關注度比較高的問題,與大家一起探討。
1.為什么要把黨外人士用起來?
首先是一串問題:政權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打下來的,為什么黨外人士參與其中?黨內人才濟濟,黨外代表人士真有那么重要?讓黨外人士在國家機關擔任領導職務,這是不是對黨外人士的“恩賜”?安排黨外人士多了,會不會動搖和危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
先來看一段話:“國事是國家的公事,不是一黨一派的私事。因此,共產黨員只有對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的義務,而無排斥別人、壟斷一切的權利。”這是毛澤東在1941年出席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開幕會時講的。
我們的政權是人民的政權,黨外人士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事務,是人民性的體現。如果留意一下我國政治制度和政黨制度的發展史,就會發現培養使用高素質的黨外代表人士,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政策。
我們常講,黨外人士與黨是風雨同舟。同舟共濟,既要“請君上船”,更要“請君入座”,如果總是打“站票”,即使“同舟”,也難“同心”。從這個意義上說,培養使用黨外代表人士,不是一般的人事安排,而是堅持和完善我國基本政治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加強國家政權建設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必然要求。
2.黨外為什么“有群山、少高峰”?
有人感覺,現實中的黨外代表人士隊伍,雖然規模不小,但總體上“有群山、少高峰”,高層次黨外人才儲備不足。特別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相比,像老一輩那樣登高一呼、應者云集的黨外旗幟性人物就更少了。
高素質的黨外代表人士怎么產生?既靠個人努力,更靠組織培養。只有把培養這個基礎性工作做扎實了,選拔使用高層次黨外代表人士才能水到渠成,更多的優秀黨外干部才能脫穎而出。
組織培養要靠“兩條腿”走路:一條是理論培訓,把堅定理想信念、增進政治認同貫穿始終,打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政治基礎;一條是實踐鍛煉,把豐富經歷閱歷、提升能力素質放在首位,彌補一些黨外干部行政管理和組織領導能力的短板。
3.“育”和“用”的關系是什么?
古人講,“金石之有聲,擊之而后鳴;賢者之有才,用之而后見。”沒有成長進步的平臺,離開展示才華的舞臺,無論多么優秀的人才,也很難發揮作用、體現價值。
在黨外代表人士培養問題上,現在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只把眼睛盯在安排使用上,忽視培養這項久久為功的工作;一種是總強調沒位子、安排難,使一些優秀黨外干部難以脫穎而出。
當然,強調使用不等于降低標準、降格以求,關鍵是要真正培養出素質過硬、堪當其任的人才,特別是在平時就要加強做鋪墊、搭臺階的基礎性工作,防止“拔苗助長”“半路掐尖”。
一句話:培養是使用的前提,沒有培養,使用就無從談起;使用是培養的目的,是更高層次的培養。育而不用或為用而用,都是對寶貴政治資源的浪費。
加強對黨外代表人士的管理,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掌握他們的德才表現和履職等情況,更好地貫徹“黨管干部、黨管人才”的各項方針政策;有利于促進他們提高綜合素質、加強合作共事,更好地彰顯多黨合作制度的功能優勢;有利于提醒他們增強組織紀律觀念、嚴格要求自己,更好地沿著正確方向健康成長。
對黨外代表人士的管理,不是行政管理、業務管理,主要是政治引導和思想管理,其根本著眼點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鞏固發展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更好地發揮作用。這種管理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柔性管理,必須堅持平等相待、自覺自為,溝通協商、正面引導。要通過聯誼交友、談心談話等方式,了解掌握黨外代表人士的政治表現、思想狀況、履行職責、廉潔自律等情況,特別是在重大原則問題上的政治立場和態度,促使他們將外在的監督管理內化為自覺自律。
黨外代表人士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黨委有關部門、人大和政協黨組、所在單位黨組織、所屬黨派和團體都擔負著重要責任。按照《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的要求,黨委統戰部在黨外代表人士管理方面要切實發揮好牽頭協調作用。要注重橫向協調,積極與人大、政協、紀檢、組織等部門加強溝通,重視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組織和相關統戰團體作用,形成日常聯系機制,加強日常管理考核。要實現縱向聯動,探索運用信息技術構建各級統戰部門共享的管理平臺,形成對黨外代表人士基本情況、獎懲考核、教育培訓、掛職交流、聯誼交友等信息的動態管理。要針對不同領域黨外代表人士特點,堅持分級分類管理,建立履職考核體系,探索運用民主評議、述職述廉、定期考核、談心談話等方式,促進黨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