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出版的《藥代動力學》,作為國內第一本藥代動力學專著,誰也不會想到,竟出自一位年僅38歲的醫學工作者,他在國內首先引入完整的藥代動力學概念,并成功應用于創新藥物和復雜中藥研究,帶領團隊開展化學藥物、生物技術藥物和中藥新藥的藥代動力學研究,在我國藥代動力學研究史上創下了學科和實驗室建設與醫藥創新評價領域的五個第一。在從事藥代動力學研究的50余個春秋中,他承擔了國家50余項重大專項課題,完成近150個新藥的藥代動力學研究,獲數十項國內外大獎,為我國藥動學、藥物評價學、中藥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做出了卓越貢獻。
他就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昌孝。
近年來,針對中藥質量存在的共性關鍵問題,劉昌孝基于中藥質量屬性特點和要求,提出了中藥質量標志物的新概念、新理論,既強調中醫藥原創理論,又融入現代科技元素,其研究成果基于“物質-藥代-功效”的中藥創新研發理論與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藥質量標志物創新理論及在全程質量控制體系中的應用”獲2021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同時,以劉昌孝為技術和精神引領的科研團隊積極參與傳統藥物研究成果的國際推廣與專項建設工作,2022年9月,“中-德中藥與植物藥創新研發國際合作基地”在德國正式揭牌,進一步推動了中醫藥發展的國際化進程。
秉承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中藥精神,劉昌孝勞模創新工作室堅持示范引領、集智創新、協同攻關、傳承技能、培育精神,三年來團隊獲國家發明專利8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注冊商標5項。
劉昌孝曾說:“中國人要把藥瓶子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藥。”相信在推動國藥發展的路上,必將永遠留下劉昌孝和他的團隊的光與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