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天津日報》以“精益求精航天人──記敬業奉獻道德模范黃宗寶”為題報道高新區企業天津航天機電設備研究所的特級技師黃宗寶。報道如下:
黃宗寶個子高高的,50來歲的年紀,總是面帶親切而質樸的笑容。“過去需要彎腰操作車床,個子高可不占優勢,現在都是數控機床了,站著就把活兒干了。”黃宗寶樂呵呵地對記者說。
黃宗寶站著干的活兒可不簡單,作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天津航天機電設備研究所的特級技師,出自他手的零部件都是在太空遨游的衛星、飛船的一分子。
“想想看,我們經手的產品上了外太空,全國14億人,有多少人有這樣的榮耀?所以我們要珍惜自己的崗位,技藝學得精益求精,才不辜負國家和時代給予我們的責任與期待。”黃宗寶常常這樣對他的徒弟們說。
技藝學得精益求精,這是黃宗寶對年輕人的希望,也是1992年畢業成為一名航天人就對自己提出的嚴格要求。
如何把技藝學精?黃宗寶說需要積累,除了專心致志跟隨師傅把每一道工序做精做細外,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看專業書,把書中的精華琢磨透。“書中的知識,可能一時用不上,但總會在某一天有如神助,幫助你開闊思路,指引著你從井底跳出井口,來到一個廣闊的世界。”他說。
他向記者舉例說,2016年,車間接到了研制衛星某關鍵零部件的任務。接過圖紙,黃宗寶發現新任務中需要用到一種名叫軟磁合金的材料,他的大腦迅速反應,這種新材料的介紹自己在五六年前的某本專業書上看到過。下班后經過翻找,果然找到了這本書,當時標注在書上的點點劃劃,留著過去歲月苦讀的痕跡。因為有專業書籍的指引,黃宗寶很快找到了處理這種新材料的刀具,以及相應的參數方法。“節約了一半時間,少走了很多彎路。”黃宗寶說。
因為有過這樣由鉆研書籍而帶來的成功喜悅,黃宗寶的工位下邊總會放置五六十本專業書籍,不僅自己看,也要求年輕的徒弟們看。因為不懈鉆研,在黃宗寶31年的職業生涯中,他解決了大量技術難題,形成多項技術成果,在國家級、集團級期刊發表數篇論文,完成多篇國防科技報告,其中某項技術入選航天五院絕技絕招。
研究所的同事們不會忘記,黃宗寶帶領團隊,歷經1000多個日夜,通過300多次試驗,用小于1毫米的刻刀打磨出極致精細的衛星關鍵零部件電磁閥,并研發成功合格率達100%的電磁閥生產線;同事們還記得,某關鍵航天零件對尺寸精度、表面質量等要求極其嚴格,黃宗寶通過創新優化刀具角度、加工參數以及創新檢測方法,用刀具結合數控插補法代替仿形刀具等方法,解決了高精度加工等難題,產品合格率提高到100%,生產效率提高5倍,因為他創新工藝方法而為研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每年接近1000萬元;同事們都熟知,他數十年如一日,每天風雨無阻提前半小時到達工作崗位,他榮獲的“天津市國防工匠”“天津市技術能手”等稱號名副其實……
“我是航天人,我希望在退休那一天,可以自豪地說,自己對得起‘中國航天’這四個字。”黃宗寶在采訪最后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