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二十屆中央第三輪巡視情況時,明確提出要推動防范和治理腐敗問題常態化、長效化。這是繼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之后,再次鮮明強調這一要求,對新征程上以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縱深推進反腐敗斗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反腐敗斗爭進入深水區,更應時刻保持對形勢的清醒認識。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使命擔當開展史無前例的反腐敗斗爭,推動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并全面鞏固,但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從查處的違紀違法案件、巡視反饋情況以及作風頑疾暴露出的腐敗問題等都能看到,腐敗存量尚未徹底清除,增量仍在發生,大案要案屢屢出現,“蠅貪蟻腐”禁而不絕,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方式變異升級,發現和查處難度不斷加大。這充分說明,反腐敗斗爭絕不能疲勞厭戰、怯場怯戰,必須緊緊抓住“常”“長”二字,再加力再沖鋒,不斷向縱深推進。
黨的領導的社會革命邁上新征程,黨的自我革命必須展現新氣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對全面從嚴治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需要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腐敗污染政治生態,破壞公平正義,損害營商環境,侵害群眾利益,積累風險隱患,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攔路虎”“絆腳石”。新征程反腐敗斗爭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力度不減、尺度不松、節奏不變,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良好發展環境,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清淤除障、保駕護航。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根除痼疾須久久為功。腐敗滋長有著歷史、文化、經濟、社會、制度、生態等多方面原因,是各種不良因素長期積累、持續發酵的結果,治理起來難度極大,絕非一日之功。縱觀歷史與現實,腐敗問題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有不同表現,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會冒出來,治理了的問題還可能改頭換面、卷土重來。發現、治理、再發現、再治理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只要存在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腐敗就不會根除;如果不鏟除這些土壤和條件,腐敗將會陷入查不勝查的境地。根治腐敗是一個長期歷史過程。堅決反對和治理腐敗,急不得,也等不得,要有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果敢勇毅,也要保持強大的戰略定力和充分的耐心韌勁。推動防范和治理腐敗問題常態化、長效化,正是基于對懲治腐敗規律的深刻洞悉,站在新的更高起點乘勢而上,打好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的戰略舉措。
斬草必須除根。常態化、長效化防范和治理腐敗問題,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鏟除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關鍵就是完善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機制,不斷提高腐敗成本、減少腐敗機會、消除腐敗動機,從源頭著力、向治本深化,朝著根本解決腐敗問題的目標不斷前進。要持續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緊盯重點問題、重點領域、重點對象,把嚴懲政商勾連的腐敗作為攻堅戰重中之重,同時不斷豐富防治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的有效辦法,以強大震懾力不斷擠壓權力尋租和腐敗分子生存空間。健全精準發力、標本兼治的監管體系。堅持嚴的基調不動搖,健全完善干部管理監督制度,從嚴從實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經常性監督和全方位管理,堅持問題導向,提高管黨治黨精準性、實效性,既管好關鍵人、管到關鍵處、管住關鍵事、管在關鍵時,又精準發現問題、找準病灶、靶向施治。堅持以改革精神防治腐敗。抓住權力濫用這個腐敗的本質,將防治腐敗措施與改革舉措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一方面完善配置科學、制約有效、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一方面推進反腐敗體制機制、方式方法創新,壓縮權力任性行使的空間,多管齊下,不斷提升常態化、長效化防范和治理腐敗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