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話題“這種毒碗你家可能天天都在用”引發網友熱議。話題中的“毒碗”指的就是仿瓷餐具。
不合格產品會釋放有害物質
據食品科普作家云無心介紹,仿瓷材料被國家批準用于餐具,稱之為“毒碗”是不對的。合格的仿瓷餐具需要用“密胺樹脂”,是通過三聚氰胺和甲醛在高溫條件下熱固化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正常使用條件下,密胺樹脂可能溶出的有害物質非常少,完全不足以危害健康。
但需要警惕的是,由于三聚氰胺原料價格較高,一些不法廠家摻雜了價格較低、穩定性較弱且容易釋放出甲醛的脲醛樹脂生產餐具,可能溶出較多有害物質,屬于違規產品。另外,一些小廠家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控制不好溫度、壓力和成型時間等參數,導致產品不合格。
對此,云無心建議,“消費者很難自行判斷餐具所用的原材料,因此需要盡量在正規渠道購買,避免踩坑。”
別放入微波爐和烤箱
合格的仿瓷餐具也要注意正確的使用方法。在使用前可以用白醋或水煮沸5分鐘左右,隨后讓餐具浸泡至自然冷卻,一方面消毒滅菌,另一方面促進殘留的有害物質溶解或揮發。
在使用過程中,仿瓷餐具不適合放進微波爐或烤箱進行加熱,也不適合盛裝熱油等過度高溫的食物,以及醋、可樂、橙汁等酸性較強的飲料。“因為驟然高溫和強酸性條件會促進有害物質的釋放。”云無心說道。
陶瓷餐具安全性更高
相對仿瓷餐具,陶瓷餐具更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云無心表示,陶瓷材料穩定性高,本身不會溶出有害物質,但需要注意有鮮艷圖案的陶瓷餐具。
根據瓷坯上色原理以及燒制溫度的不同,有圖案的陶瓷可以分為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制品。釉上彩生產容易,上色所用的顏料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金屬溶出風險,而釉下彩和釉中彩工藝要求更嚴,顏料被形成的釉所覆蓋,不會溶出重金屬。
如果餐具與食物接觸的部位沒有圖案,就不用擔心上色工藝。但如果選擇與食物接觸處有圖案的餐具,建議選擇色彩相對較淡或釉中彩、釉下彩工藝加工的制品。選購時,大家可以用手觸摸花紋,釉中彩、釉下彩很光滑,不會有凹凸不平的感覺。